新冠疫情爆发并持续,全球风云际会,我相信这个时候我们每一位同志都真正深刻领会了中央为什么做出“世界发展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的判断,以及为什么提出要“务必保持战略定力”的要求了。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19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了24.8万亿,拉动经济效益显著,就业人数众多,我们是仅次于农业排在第二,超过5500万劳动大军,与建筑产业直接关联的人口超过2个亿。201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28.68万项,竣工房屋面积40.2亿平方米,现有建筑业企业10.38万家,设计单位2.36万家。
针对以上总体情况,我们要分析总体发展格局和发展思路,这就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与科技跨越的双重迭加。
深化改革。国办19号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市场模式必须改革。怎么改?epc,设计施工总承包,交钥匙。与此同时,发改部门正在积极推动ppp项目改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具有逻辑关系。我们行业有句话,不会当乙方就不会当甲方。现在会当乙方的人,都来当ppp的甲方了,他们一定要追求优化设计、缩短工期、减少投资。也就是说ppp项目应当比不是ppp的项目更好、更省、更快!
转型升级。当前最突出的就是装配式,下一步还要推动超低能耗被动式。
科技跨越。最突出的就是bim技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以及对整个建筑产业的提升带动作用。
我们说未来已来,实际上就是说转型升级与科技跨越双重叠加同步到来。我们分析判断,突出体现于“三个绝配”上。
第一是“装配式 bim”。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项目采用全钢结构全装配式,仅仅六个月就又好、又省、又快建成了。他们由衷的感慨,没有bim根本无法实现。所有的装配式部品部件,什么时候下订单、什么时候上生产线、什么时候打包运输、什么时候到现场、谁来安装、谁来验收……全靠bim大数据。
第二是“装配式 epc”。真正推动装配式发展,没有epc是难以实现“更好、更省、更快”的,所以一定要突出epc。
第三是“装配式 超低能耗”。今后超低能耗被动式在我们国家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重要的是关注“bim的4个关键问题”和“6个关系”。
现在工程建设已经是“无bim不项目”,但是要深刻认识到bim应用中存在着四个关键问题。
第一是引擎,即“卡脖子问题”。我们现在用的bim核心技术引擎基本上都是国外的。我们只有一个备胎,广联达的,但是应用量还很小。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在我们组织四位院士和有关专家学者呈报的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同步开展“两个引擎”(ab角)的课题,如果两个都成功了,我们将会有三个引擎,我们鼓励所有的重大工程项目都要主动采用自主引擎,这是讲政治。
第二是平台,即安全问题。现在你bim、我bim、他bim,但是你知道吗?我们用的三维图形平台基本上都是国外的,而且都是云服务,数据库在哪里?按照美国政府规定,必须设在美国。我们有三家软件企业有自主平台,广联达、鲁班软件、pkpm。我们鼓励更多的要用自主三维图形平台,特别是重大工程项目一定要用自主三维图形平台。最起码数据库应当在中国。
第三是贯通问题。我们现在强调要全过程共享。就是设计与施工单位要共同建模,今后运维也可以用。
第四是价值问题,这是核心要义。我们为何要推广bim?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可以带来价值。中国尊项目,在施工阶段应用bim,就发现了一万一千多个碰撞问题,解决这些碰撞问题相当于给业主和总包方节省了2个亿的成本,缩短了6个月的工期,价值非常凸显。所以今后我们所有重大工程项目,用bim一定要讲价值。丁烈云院士指出,推广应用bim,不但要重视技术,更要重视价值。
另外我们要关注bim的6个关系。
第一是bim与cim,就是智慧城市。这是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率先提出的概念。我们希望所有的城市都能就某个区域提出发展智慧城市的规划。如果发展智慧城市,就会倒过来要求我们所有工程项目都要提供bim大数据,因为bim大数据要支撑cim建设。那个时候就不是我们求甲方、设计院,甲方会倒过来求着我们与设计共同应用bim。
第二是bim与供应链。就是要发展供应链经济,这个潜力是非常大的。现在已经涌现出了公共集采平台的雏形,已经达到2000亿规模,有几百家特、一级企业上线。免费上线,享受普惠金融。今后极有可能会发展形成万亿级平台,那个时候节省空间将达到5%-8%,潜力空前,已然就是一场革命。
第三是bim与erp。我们推行erp几年了,但是建筑企业真正可以打通的寥寥无几。最近上海建工在新中大的支持下,要全线打通集团公司、番号公司、区域公司和项目,这会是又一场革命。我们项目管理中的所有痛点和风险点都会通过erp来解决。
第四是bim与数字孪生。智慧城市之后我们会有很大的空间。我们有500万-700万的工程项目是已经竣工的,他们没有实现数字化,没有bim大数据。怎么孪生,把图纸变成bim大数据是孪生,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孪生是把实际工程通过北斗技术、无人机技术和精密测量技术来实现毫米级的真实工程数据的数字孪生。
第五是bim与ai智慧建造。这个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刚刚开始。中国尊和武汉绿地项目已经在核心筒施工部分,实现自动绑扎钢筋、支模板、浇筑混凝土、养护,然后再自动爬升,实现了无人造楼的概念。当然还是概念,但是发展潜力很大。
第六是bim与区块链。国家决定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四个城市率先推行区块链应用。对我们建筑业,区块链应用会带来什么?第一是dcep,实现数字货币的应用。第二,所有的数据都是真实可靠且不可更改的,这对我们的诚信体系建设是一个重要基础。我们正在重点关注,也在努力推动试点示范。
回到今天论坛的主题,新基建。
我们用辩证思维来分析,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消费、出口、投资。在这三者关系当中呢,出口,贸易战再加上这次疫情持续,订单大规模减少。消费也会受到抑制。那么政府一定会推动加大基建投资规模。
加大基建投资规模:∑△=△1 △2 △3
△1是加大老基建投资政策出台;
△2是新基建投资的增长效益;
△3是智慧城市倒逼之下新建加既有项目的数字化提升改造工程。
先看△1,与08年相比,相信会更大,但是政策导向一定会更明确。08年4万亿如果说还有点诟病的话,就是2个方面:一是有些大水漫灌了;二是部分热钱溢出到了房地产推高房价了。这次一定会精准的做好这方面工作。
热传导效应一定会带动建筑产业所有供应链条的方方面面,即拉动整个实体经济发展并带动就业。这是△1政策制定的核心价值所在,即,一是拉动产业链,拉动实体经济;二是带动就业。
据不完全统计,按照不同的且非正式的版本分析,有人说△1将会达到30万亿的规模,这是在分析了22个省公布的加大基建规划后得出的。由此有的人分析预测,全国可能要达到40万亿规模。我们姑且听之,还要密切关注,还没有最后落地。最后到底是多少,但是肯定比08年规模要大,这对我们建筑产业是一次空前利好。
关于△2,第一,从概念上分析,△2要比△1相对小很多,但仍然会对经济注入强劲活力,我们知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要加大基建投资,对我们整个产业来讲,大家就会感觉宽松,大家就会感觉日子好过。第二,△2的影响范围其实比△1的要相对小很多,但是热传导的影响会有“放大”和“倍增”的效应。第三,△2一定会造就一批新基建的新独角兽。这是我今天要强调的一点。
目前来看,新基建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当然,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持续跟踪研究。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联合相关部门,深化研究、强化统筹、完善制度,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指导意见。
二是优化政策环境。以提高新型基础设施的长期供给质量和效率为重点,修订完善有利于新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准入规则。
三是抓好项目建设。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加快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 ”“智能 ”升级。同时,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
四是做好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通过试点示范、合规指引等方式,加快产业成熟和设施完善。推进政企协同,激发各类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推动技术创新、部署建设和融合应用的互促互进。
黄奇帆指出,新基建是互联网经济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他说的很好,基本上把“新基建”定性说全了。据其分析,5g基站大约有600万个、配套的软件产业、1000万台大数据中心以及相对应的配套电力和机房等基础设施、以及特高压、城市轨道交通等等,不完全统计可能要达到10万亿的规模。
我认为新基建有三个特点。
第一,就基建来分析,其复杂程度并不高,这里面除了轨道交通、特高压等行业和设备外,就基建本身而言,其实都不难,广大的中小微建筑业企业都会做。
第二,新基建就布局来分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各地建筑业企业都有施展才华的表现机会。
第三,新基建市场经济的特点其实是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能很多会采用或 ppp,或 epc,或 融资,或 交钥匙甚至 运维。常常有人说建筑产业到没到天花板,这次如果加上运维,可能会有很多企业要转型了,也就是说一些地区的基站的基建部分从建到管到运维可能都交给你,你是否做得到,当然设备还在运营商。所以更好更省更快,要真正认识透彻。
我们再说下△3。△1和△2即将落地,△3尚在孕育中,我们很希望今年就是△3的元年,△3虽然从规模上来分析比△1和△2都要小,但其对建筑产业科技跨越的深远影响远超过其规模所表现的外在形态,其内在的创新性影响不可估量,我们期待着新的“未来”,新的“预期”的新独角兽产生。
人们常说“互联网 ”的思维,什么是“互联网 ”的思维,彼得蒂尔写过一本书《0-1——商业帝国的秘密》,在这本书里我认为他论述的比较透彻,什么是未来预期,什么是新的独角兽。他举的成功案例,一个是特斯拉汽车,在他出书这一年特斯拉汽车依然在亏损,但是特斯拉上市了,其市值居然比美国三大汽车商的市值加起来都要高,三大汽车商年年盈利但是没有其一家市值高。为什么?未来预期。他在这本书里还发现,凡是在美国股票市场上市的企业要当就当老大,凡是老大的股票价值比老二老三老四的股票价值加起来都要高,所以后来为什么大家都推崇独角兽。你是不是独角兽,你是不是现在的独角兽,是不是未来的独角兽?
新基建必然会产生一批新的独角兽。△2和△3会促进建筑产业产生一批新的未来已来和未来预期型的新独角兽。△2是“未来已来”,新基建马上落地。△3则是“未来预期”,还没有到,但是大家知道已经是喷薄欲出的太阳了,很快就会来。那么当什么独角兽呢?你或者当一个行业独角兽,或者当一个地域独角兽,还有细分的独角兽,不展开了。所以说“未来已来”和“未来预期”,是期待着新的独角兽,行业独角兽、地域独角兽、细分独角兽。
归结我今天讲的全部内容,就是关注新基建,要以“辩证思维”和“互联网 ”的思维来分析来把脉。谢谢大家!
(来源网络)